找回密码
 Register
搜索
查看: 167|回复: 1

《Command at Sea》 MIGHTY MIDGETS !彪悍鱼雷艇!祝好运,猎杀愉快!模型比例指南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5-7-25 12:51:4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Rico 于 2025-8-17 09:25 编辑



* CaS 战术补充   AI辅助翻译:
→PT艇战术101  
        分队应从船队后方发起攻击,以利用正面进攻制造的混乱。在能见度良好时,应采用集群攻击,使敌人同时面对尽可能多的目标。夜间或能见度差时,应实施波浪式攻击,后续波次利用前一波次制造的混乱展开行动。


→潜艇攻击战术  
编队原则  
        PT艇分队通常由3至4艘艇组成。三种基本编队队形为:分队纵队、分队V字队、分队左/右梯队。PT艇分队需保持比大型舰艇更紧密的队形,便于使用视觉信号快速协调攻击,也能集中射程较短的火力。V字队形是PT艇最常用战术,兼具紧凑性与宽度优势,既能快速展开又能减少侧翼受袭风险,对空防御效果显著。
       发现敌潜艇后,首艇应立即攻击并通过无线电或炮火信号通知友艇。从发现目标到投掷深水炸弹的时间每延迟一秒,击沉概率便呈平方级下降。


通用攻击原则:  
1. 当PT艇与潜艇距离小于1000码时,深弹引信设为浅水模式  
2. 超过1000码时,每增加1000码深度增加一档(2000码=中深I档)  
3. 接敌时全速前进,投弹时减速至20节  

→梯队队形通常用于近岸巡航,避免跟随领艇触礁,但机动性差且易遭侧击。  
中队编制  

        PT艇中队通常由两个以上分队组成,在与舰队协同、巡航或进入攻击阵位时使用。三种基本中队队形为:V字纵队、V字叠V字、V字梯队。  

→防空战术  
巡逻与驳船攻击准则  
       最佳防空策略是散开成V字队形,实现交叉火力支援。集中防空火力比分散突围更有效。  


       巡逻时应低速贴岸航行,确保敌船无法从海岸与艇队之间潜行。低速便于发现沿岸装卸的驳船,同时降低被敌察觉概率。切忌高速往返巡航暴露行踪。  


总结
        战术核心在于发挥速度、隐蔽与机动优势。烟幕弹至关重要,务必大胆使用。集中兵力可瓦解敌防御,务必全力出击。指挥此型舰艇时,没有后退可言。  
        多数巡逻应距岸20至1000码进行,但需注意海图精度——搁浅会毁掉整个任务。分队保持近岸梯队,领艇最靠岸且航向与海岸线斜交。  

→攻击精髓在于突袭与速度,须在敌船抢滩前逼近击沉。尽量让编队所有艇同时攻击,迫使敌军分散火力。


祝好运,猎杀愉快!


==========


编队间距标准  

1. 分队纵队:0码间隔(紧密队形)  
2. 分队V字队:2艇长间隔  
3. 分队右梯队:75码间隔  


→单艘商船/辅助舰攻击  
        接敌时利用隐蔽性逼近,抢占能发挥速度优势的阵位。需考虑风向对声音传播和烟幕布置的影响。攻击无护航运输船时,领艇应进入鱼雷射程首发攻击,其余艇视情况跟进补射。  


→中队对护航船队/特混舰队攻击  
PT艇中队应以编队运动至敌船队正前方,随后各分队自由攻击。


CaS微缩模型比例指南
游客,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


附带:
PT艇发展史:(AI辅助翻译 )
        二战期间,多数海军国家都配备了小型快速鱼雷艇作为沿岸作战力量,但这类舰艇的研发与列装并非顺理成章。人们对沿岸鱼雷艇实用性的认知,主要来自一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其有限战果。至1930年代,主要海军强国因财政压力与传统思维影响,多对发展沿岸舰艇持保守态度。反倒是资源更匮乏的小国,将沿岸鱼雷艇视为战略平衡器,使其成为海军主力。  


**英国发展历程**  
       一战时英国皇家海军曾部署沿海摩托艇(CMB),但因战果寥寥很快被海军部遗忘。多家英国企业仍以私营项目形式研发沿岸舰艇,主要面向外国海军出口。这类摩托鱼雷艇(MTB)采用硬舭舰体,标配两具鱼雷发射管及2-4挺轻机枪。V型硬舭设计在引擎功率提升时能将艇首抬离水面,从而实现高速航行。但该设计存在缺陷:硬舭舰体仅适合平静水域,汹涌海况会导致船体拍浪,严重影响作战效能。不过英国设计师认为,短艇体配硬舭仍是实现MTB高速性能的最佳方案。  


**德国发展历程**  
       受《凡尔赛条约》限制,德国选择研发小型鱼雷艇。其设计师与英国面临相同技术难题,但最终为"快速艇"(S艇)选用了更修长的窄体设计。定型后的S艇长度超100英尺,排水量达英国MTB两倍以上,并创新采用圆底舰体替代硬舭设计。圆底在平静水域虽速度稍逊,却在北海恶劣海况下展现更佳稳定性与航速。该设计还产生"吕尔森效应",能大幅减少S艇高速航行时的尾迹,增强隐蔽性。相较盟军同类舰艇,S艇另具一项优势:采用高性能柴油发动机(盟军多使用易爆的航空汽油),战场生存率显著提升。  


**意大利发展历程**  
       意大利是一战期间MTB研发与运用的先驱。地中海与亚得里亚海的封闭平静水域,为MTB提供了理想作战环境。二战爆发时,意大利拥有主要参战国中规模最大的MTB舰队。其主力MTB体型小巧、航速迅捷,与英国MTB相似。意军还配备自杀式爆破艇——这种微型艇在乘员跳伞后撞击目标舰侧引爆炸药。战争后期,意大利转而参照德国设计建造更大吨位艇型。  意军MTB始终是地中海盟军船队的重大威胁。意大利投降后,其MTB部队在战争余期被交战双方共同使用。  


**英国战术觉醒**  
      1930年代中期,皇家海军将MTB与小型反潜艇纳入现役。但海军部多数人视其为鸡肋,未制定相应战术。1940年法国沦陷后,英军突然发现敌沿岸船队已逼近英吉利海峡,德军鱼雷艇开始在英格兰东海岸猎杀商船,同时意军MTB在地中海频频制造麻烦。为应对威胁,英军将大量反潜艇加装机枪与20mm机炮改装为摩托炮艇(MGB),并启动应急计划研发新型舰艇,现有部队则加速开发战术。  英吉利海峡与地中海的实战经验推动武器升级:20mm机炮逐步替换轻机枪,后期更换装更大口径火炮。英国研发计划的巅峰之作是卓越的"费尔迈尔D型",该艇配备机枪与机炮阵列对抗敌方沿岸力量,同时搭载鱼雷打击大型舰船。  


**德国技术优势**  
       凭借优良发动机与舰体设计,S艇成为整个战争期间难缠的对手。与其他国家相同,德国持续强化S艇武备。但战争期间S艇唯一重大改进是加装被称为"颅骨帽"的装甲舰桥。

*罗盘社也出过有关于S艇的兵棋🤠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Register

×

评分

参与人数 1金币 +10 收起 理由
无趣无聊 + 10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7-25 12:54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Rico 于 2025-7-25 12:59 编辑

PT艇发展史(续)  
**美国发展历程**  
       美国海军的巡逻鱼雷艇(PT艇)研发始于二战前夕。其设计直接受英国方案影响,同样采用硬舭舰体,但艇体尺寸更大、火力更强——标配4具鱼雷发射管、4挺重机枪及1门20mm机炮。1941年参战时,美军仅列装数个中队77英尺型埃尔科PT艇,随后很快补充80英尺型埃尔科艇与78英尺型希金斯艇。  美制PT艇活跃于各主要战区,其中多艘通过《租借法案》移交苏联。该型艇展现出极强适应性,其基本舰体设计贯穿整个二战。武备则持续升级:鱼雷发射管逐步被更轻便的滚装式鱼雷架取代,腾出的空间用于加装更多火炮。至战争末期,美制PT艇已武装到牙齿,配备鱼雷、40mm机炮及火箭弹等多样化武器。  

**日本发展历程**  
       尽管在其他海军领域建树颇丰,日本对MTB研发始终缺乏热情。虽建造并缴获少量舰艇,但实战参与度极低。在新几内亚、所罗门群岛及菲律宾等战区,日军主要依靠重武装登陆艇与驳船执行沿岸任务。  

**苏联发展历程**  
        俄国内战使沙皇海军遗产沦为废铁,多数专业海军人员与设计师在动荡中流失。1919年英国CMB突袭喀琅施塔得的行动,向苏俄展示了小型鱼雷艇的战术价值。波罗的海的浅水岛礁水域被视为理想作战环境,至1930年苏联已列装约60艘基于英国CMB设计的MTB(俄称"小型鱼雷快艇"MTKA)。  虽获意大利部分设计援助,但主要沿自主路线发展。二战爆发时,苏联MTB数量已超190艘。这些艇只在黑海与芬兰湾作战表现平平,后期通过《租借法案》获得的美英大型艇同样战果有限。  苏联海军另辟蹊径,在黑海、波罗的海及内陆河湖大量部署小型炮艇。1124/1125型河用炮艇配备厚重装甲,舰体搭载1个(1124型)或2个(1125型)坦克炮塔,部分甚至加装"喀秋莎"多管火箭炮。其吃水极浅,常用于投送海军突击队。  尽管黑海与波罗的海的沿岸作战未受广泛关注,但轴心国鱼雷艇与苏联MTB/炮艇的交战激烈程度,远超其他水域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- 以上文章来源《MIGHTY MIDGETS》 ,仅供学习,勿作商用。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Register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Velonica

GMT+8, 2025-8-22 00:52 , Processed in 0.023545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